首页 > 服务专区 > 会员服务 > 资讯服务 > 产业发展资讯 > 第217期

融资贵影响不亚于看病贵 企业为银行打工成事实

  • 来源:
  • 2014-09-04

“融资难、融资贵”不仅听起来像极了“看病难、看病贵”,事实上它对老百姓的影响程度并不亚于后者,二者本质相仿,同样棘手。

2014年8月14日,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《关于多措并举着力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的指导意见》,其中提出十条具体意见,被坊间称为“融十条”。

“融十条”被普遍认为是7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“十项举措”的进一步细化。在这次会议上,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还曾批评银行“只做大生意,对成长期的中小企业不肯给一点阳光雨露”。

“融资贵”吞掉毛利

就在“融十条”出台的同时,央行发布的社会融资规模数据显示,2014年7月,社会融资规模无论是同比还是环比均显著下降。央行解释说,银行体系总体流动性充裕,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与经济增长需求基本匹配。但是整体数据显示,1月至6月贷款同比增幅下降,7月减缓明显。同时,定向调控政策的实际落实效果如何,也是未知数。

这些因素势必使得“融资难”问题凸显。正如7月2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所言,当前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不易、成本较高的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。

如果说“融资难”显而易见,那么“融资贵”则相对隐秘。关于当前中国企业的融资成本,算法不同,存在各种不同版本的数据。不过,多数人认为中国中小微企业实际融资成本已经达到甚至超过20%。

这一融资成本超过很多行业的毛利率,“企业为银行打工”某种程度上已成事实。

由于目前企业融资链条有的相对较长,有业内人士估计,金融中介的利润往往高于正常值的2倍至3倍。“融十条”提出尽可能缩短融资链条。

相比之下,大企业、国有企业更容易获得银行资金。但是,这些资金往往是锦上添花,其使用用途和使用效率存疑。前几年饱受争议的国企炒地炒房,恰恰印证了这种质疑。

为了解决“融资难”,融资担保公司近年趋于活跃,但是担保公司倒闭潮在一些地方也相当普遍,使得小微企业融资难上加难。

“银行依赖症”需根治

尽管小微企业从银行融资困难,但整体而言中国企业融资还是更依赖银行系统。

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的研究表明:借款金额在5万元以下时,近八成小微企业会选择民间借贷;而100万元以上的大额资金,超过四分之三的小微企业选择银行贷款。

曾经,中国企业融资来源高度依赖银行,2002年银行贷款占社会融资总量超过91%,这种结构极不合理。目前,社会融资结构明显优化,多元化趋势明显。2011年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为58%,2012年为52%,2013年为51.4%。

从结构看,股票、债券等直接融资占比上升,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占比下降。但是,整体而言由于贷款仍然占据半壁江山,因此中国企业融资仍然以银行贷款为主,直接融资占比也就相对较低。

发达国家以直接融资为主,融资成本更多是由市场机制决定。中国以间接融资为主,融资成本更多受到银行利差以及其他非市场化因素影响。美国企业从直接融资渠道和间接融资渠道获取资金的比例约为75%:25%,欧洲约为60%:40%。

中国则约为22%:78%。中国政府希望短期内将直接融资占比提高到30%~40%。

另外,各省份也存在明显差异。一般而言,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小,实体经济通常更依赖银行贷款融资。

2013年,中国央行首次发布了各省份社会融资规模,排名前5位的省份和排名后5位的省份对比,差异明显。比如,后者社会融资规模总和为7454亿元,还不及排名第五的浙江省的8345亿元。

再比如,排名最后的省份,社会融资结构中人民币贷款占比高达85.5%。然而,北京的社会融资结构中人民币贷款仅占比31.4%。

市场基础设施不完备

一些中小微企业通过民间借贷融资,但是风险事件频发。

本来如果债券市场、资本市场发达,即便银行业金融市场无能为力,也能有效缓解“融资难、融资贵”。但是,中国市场经济众多基础设施仍然处在“赶工期”似的建设之中。

比如,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远未完成。股市投机性过高,部分上市公司和机构只知圈钱,常年不分红不派息,可谓“一毛不拔”。上市公司在所谓“免费资本幻觉”下,认为股市募集的资金永远不用还,同时像患了“圈钱饥渴症”一样,明目张胆地将股市作为圈钱工具。

此外,信用制度这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“基础桩”不牢,导致企业债市场发展缓慢。这一系列原因,使得中国企业融资并不符合欧美市场上“啄食顺序理论”,反而顺序恰好颠倒。

中国保险业沉淀了巨量资金,能为实体经济提供支持。作为一种工具,保险也能在增强企业融资能力方面发挥显著作用。在“融十条”出台前一天,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意见。该《意见》要求有效发挥保险社会“稳定器”和经济“助推器”作用。

互联网金融在揭示信用、控制风险方面具有独特、巧妙的办法。同时,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促进力度也将出乎人们意料。大数据技术已经热到发烫,它提供了一种新的信用发现、风险控制工具。目前,有互联网金融公司事实上已在尝试运用大数据开展信用融资实践。

但是处于勃兴之势的互联网金融,也存在泥沙俱下的景象,其所宣称的草根金融、普惠金融的潜力并未凸显,作用有限。

有专家认为,中小微企业“融资难”最根本原因是银行不愿贷,“融资贵”最根本原因则是企业盈利能力差。因此专家分别建议建立中小企业银行、落实税收支持政策。

这些药方也许能缓解“融资难、融资贵”,但是不能彻底解决问题。从中长期看,治本之策还在于推进各项改革,建设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,为解决融资困境提供制度前提。